25/04/2011

教導小孩子:有賞罰就可以了嗎?

自己沒有小孩,也沒有比自己年少的弟妹,實沒經過教導小孩子的歷程。不過,自從成了「花姨」,倒多留意了小孩子的成長過程,亦不期然在腦海裡重新走過一次自己的成長路。

忽然間,想到一點,是關於賞與罰的。

我曾經說過自己沒耐性跟小孩子一起,因為我不太明白或瞭解他們在做甚麼。不停拿起玩具,拋開,拾回來,拋開,又拾回來,重覆多次,整整十多分鐘,就是那樣子。然後,我問,「仲有咩可以做,可以玩呀?」。是我平日的生活都要多作思索,突然間要重複又重複做那動作,有點不明所以。那料,有好友跟我說,妳當是跟寵物在嬉戲,不就是了。

繼而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些科目,談到"Reward"和"Negative reinforcement"及孩童時代遇過的賞與罰。是人天生就要有賞有罰,才能學懂些甚麼嗎?

實不敢苟同。若是如此,那世上不需要有「榜樣」。

我認同以一些物質作為奬賞是需要的,但我不認為那是主導一個做好那件事或做好自己的「目的」;至於罰,是需要的,因為人的某些貪婪或放任的本性確需要些甚麼來「克制」一下,但人不該做的,本應自知,而非因為怕受到懲罰。

從來都覺得小孩子是有如一張白紙,白紙上寫著甚麼文字或有幅怎樣的畫,有黑有白有彩色,還是只有灰色,其實是他/她身邊的成年人所寫所畫。

要知道,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,見得到或感受得到的,就是從周邊的成年人或同輩那裡學到的。我暫不談關於同輩的,反相談一下關於周邊成年人的。小孩子生來,最親近的必是父母,及至其他的家族成員,而他們所收到的訊息或見到的行為,大抵都是從家庭出發。

不知怎的,總覺得有不少父母都會利用賞與罰來教導小孩子,而忽略了自己的習慣或行為模式,也有時會忘記了「榜樣」二字。然而,試想一下,小孩子的行為模式,大多是以「模仿」和「重複」開始,然後是「習慣」。那他們的模仿對象是誰?我看那定是先從父母或家庭成員開始,然後才到同輩。

於是,我的推想是,若賞罰是讓孩子建立某些習慣或推動他們某些行為的重心,而作為成年人的卻又竟忘記了自己是小孩子模仿的對象,那就很容易會使小孩子只知有賞是好,有罰是壞,沒了「榜樣」的概念。要知道,賞或罰都是「外來的」,多不是發自內心的,久而久之,他們或會變成「風搖樹擺,沒風則不動」,更甚的是他們根本沒建立起個人的判斷思維,是真的好或真的壞也不懂!

話說回來,既說是「榜樣」,那當然是正面的,而不是「有樣學樣」的,所以一切要從最基本做起,所以我相信「修身齊家」,要先修身,以正榜樣!當然,我作為現代人,說要做「好榜樣」,不容易,時間是壓力,環境因素也是壓力,更力說教導小孩子又是壓力。

不過,若然能做好自己,修身好了,作個好榜樣,孩子模仿得好,建立好個人的判斷思考,不為外界的利害所傷,又能於內在衍生推動力,成年人又何須費神去想賞與罰?

後記:也多得小外甥引來的思潮,驅使我寫了以上一文。那天,他拿著筆,望了兩眼,在筆桿的一端找到了按鈕,按下了,筆芯出來可以寫字,他暗自笑了,就在紙上畫著寫著。十八個月大的小子,說也未懂,又未會用筷子,卻會執筆。明顯地,那是在模仿他見過的動作,問過大姊和媽,沒人教過,也沒有賞與罰的存在,是「有樣學樣」的「榜樣」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